等你来——为新阳光作文代言!
课程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庭 > 正文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为什么?
2019年3月10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教育部公布的中高考改革细节:中考改革将从2017年试点,到2020年成型。而高考改革则早从2014年开始试点,到2018年大致结束。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并非网络揣测,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各地已在相继增加语文中考总分,且高达30分;《高考大纲》则更是暗指出语文将成为最易拉开学生档次的学科。

语文在小中高考中的“强者”趋势愈加明显。

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

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

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第一重要。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

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小学不抓,中高考就会后悔,到时候想抓也来不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以后,当爹的数理化再牛也派不上用场了,想让子女赢在终点线上,还得继续拼妈!你不仅要拿着手工书研究各种布艺纸艺的制作流程,你还要学会设计给孩子做小画报,最重要的——你必须能拽文!会解字!擅写文章!

意味着“文人治国”的时代即将到来了!想让子女口吐莲花下笔有神,高考文言作文写得让阅卷老师都看不懂,长期的文学浸润,长期的语感培育,长期的灵感激发,绝非一日之功!

一、小学语文课堂需强调基础性

二、初中语文注重学生能力素养的积累

三、高中语文课堂要有三个侧重

首先,语文课堂要坚持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其次,语文课堂加强对经典名著阅读指导

最后,语文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

教育部明确表示,让我们看懂语文背后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现实事实如此,历史事实更是如此。

1、察举征辟制

中国有悠久而不间断的文明史,有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其中就包含优秀的选才经验与制度。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官方选拔人才的制度,自隋朝诞生以来,人们对其评价毁誉参半。

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回首科举制度时,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

2000多年前,为了治理庞大的封建王朝,选拔官员和人才成为历代中国帝王最操心的一件大事。西汉初年,朝廷选拔人才开始实行察举、征辟制。

察举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辖区内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举荐给中央政府,如汉朝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就是被举荐为官的。

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与先秦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相比,汉代的察举、征辟制是一大进步。

2、九品中正制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称帝,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评定本地士人,按其德才声望向吏部推荐为官。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并没有本质区别。由于世袭制和举荐制存在的弊端比较明显,以至于官场结党营私、贪污舞弊之风盛行。

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谣讽刺察举制说: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清白,浊如泥,

良将,怯如鸡。”

说当时推举出来的秀才不识字,察选出来的孝廉对父亲不孝顺,被称为“清白”的人像泥一样污浊,而出身高门的“良将”却比鸡还胆小。后来察举制也变得完全不重才学德行,只重家族门第,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3、世袭继承制

汉明帝曾怒斥:“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百姓愁怨,情无可诉。” (《后汉书明帝纪》)

所以,东汉末年,公元178年,汉明帝着急,觉得这个国家人才匮乏,人才零落,后继无人,到哪里去选呢?

因为以前都是世袭继承制,爷爷是宰相,儿子也差不了哪去,所以汉明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创在老百姓当中选人,用什么去选?当时没有数、理、化,写一篇作文选人。

“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

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这叫玉尺量才,选拔人才和评价诗文的标准。

所以,公元178年,官方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一篇作文,通过翰墨之工和文章之美在民间选拔人才,坚持了二十几年,选拔了7个省委书记、5个省长,也就是刺史、太守。

4、科举考试制

后来一直坚持到公元606年,隋炀帝开科考,科举考试作为封建国家的“选才大典”,正式把语文当做中国人才选拔的第一学科,也是唯一学科。

现在读书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知识、学以致用、追名逐利,而在古代读书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书亦国华,玩绎方美,一个读书人没有受到文化精华的熏陶和濡染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地传承下去。从这个方面讲,把语文作为人才选拔的科举制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

后来到了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士”,写八股文。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人们教育、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

所有与科举无关的知识都被视为“形下之器”,是君子所不肖的“奇技淫巧”,导致官本位思想盛行,暴露出种种弊端。

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讽刺了科举制度,成为不朽名著。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因此1904年的科举考试被认定为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那次恩科殿试因是慈禧太后70寿辰而增开的一科。这次考试金榜题名的有两个广东人,一个是榜眼朱汝珍,一个探花商衍鎏。

从公元606年到1904年这漫长的1300年时间,通过一篇文章选拔国家人才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语文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语文考试的是极少数。

中国历史上,善于安邦治国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这批人奠定了中华民族千年辉煌。

这个历史告诉我们,语文选拔人才绝对没有错。

5、教育部改革

让我们把眼光从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收回到现在,我们来看最近教育部在干什么,我们在恢复这些东西。

1904年以后,我们片面地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制造业的落后,其实我们仔细想起来,1300年的时间除了有130多年我们被欺负以外,剩下的将近一千多年的时间是我们欺负别人,宋朝的经济比现在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占比还要高。

我最近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研究,南宋、北宋时期那些高考的作文状元,他们最后治理国家和他在写作中表现了细致的关系。

1904年以后我们开始了中国的制造业复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我们现在中国的高考是这样的,70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语文150分,也就是说在700分的高考当中,语文占比只有27.5%,我们看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是语文在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地位最差的周期。

我们开始改革了,看中国历史就知道,再看看西方的世界顶尖级大学选拔人才有三个学科,哈佛、剑桥、牛津,包括斯坦福,什么大学选拔人才这三各学科特别重要:

1、阅读与听力;2、数学;3、写作。

也就是说,语文在人才选拔上在西方占比是66%,我们国家也在干这件事,从高考政策出台,把语文通过一步、两步、三步走,逐步也提到和西方相同的地位,所以教育部在101中学、11中学做试点,在高中开设写作学课,北师大也参与这个活动,现在缺的是写作老师和写作教材。

也就是说,北京高考,语文180分、数学150分、英语100分,逐步调到阅读150分、作文150分、数学150分。

从这个情况来看,从去年开始到现在铺天盖地的“得语文者得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并非揣测,而是堪为圭臬的确凿之言。

语文终将走上国家人才选拔最重要的宝座。

当语文这个灰姑娘走进皇家宫殿时,如果我们没有漂亮的水晶鞋,没有美丽的长裙,我们能在语文王国里被王子发现吗?!

(来源:新阳光作文网/作者:安之)

责任编辑:文禾

学“我的”语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资讯
说说
旗帜
学“我的”语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若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致信邮箱(791541679@qq.com),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
关闭
关闭